(記者陳光蘊 台北報導)「這個世界上,不缺一個旅行箱品牌,但缺的是一個能改變整個產業、讓旅行箱成為文化與藝術載具的品牌。」,在台灣,旅行箱市場長年為國外品牌所壟斷,不論是歐美精品還是日韓平價路線,幾乎無人能在這條看似飽和的賽道中殺出血路。然而,2015年誕生的一個本土品牌,卻選擇以一種前所未見的姿態「說故事的旅行箱」為這個產業注入靈魂與思辨。這個品牌叫「百夫長CENTURION」,背後的靈魂人物則百夫長旅行箱創辦人是陳志彬。
從品牌到「箱教」:他不只想賣箱子
創辦人陳志彬有一個獨特的願景,他稱之為「箱教」。在他心中,旅行箱不只是攜帶衣物的工具,而是流動的教室,是推動生命教育與生活美學的媒介。「很多人聽過身教、言教、境教,但我希望旅行箱也能成為一種教化力量。」他語帶堅定地說。這不是標語,也不是行銷噱頭,而是他多年來持續貫徹的品牌信仰。他以永續環保為核心,陸續推出涵蓋動物保育、海洋保護、森林永續等議題的主題旅行箱系列,成為台灣第一個將聯合國SDGs目標視為產品設計核心的旅行箱品牌。每一款主題設計的背後,都有明確的敘事線與教育目的,不只是視覺上的創意,更是價值觀的堅持。
用旅行箱說永續故事:一場跨界的設計行動
自2015年起,百夫長陸續推出一系列SDGs概念旅行箱,其中尤以「世界遺產系列」與「三大保育主題系列」最為代表。這些印有雨林圖騰、海龜與北極熊意象的箱子,不只在市場上掀起討論,更引起收藏熱潮。根據品牌內部調查,有將近10%的客戶「只收藏、不使用」,這在旅行箱市場幾乎是史無前例的現象。百夫長的「箱粉」(C粉)甚至會在社群媒體上交換收藏心得,將旅行箱當成藝術品般呵護。
陳志彬說:「我們不只是賣一個箱子,更賣一種價值觀。用行李箱說話,是最接地氣的設計行動主義。」
從創新者到產業標竿:沒有工廠的品牌奇蹟
台灣的本土旅行箱品牌,大多脫胎於製造業背景,擁有自己的模具、工廠與生產線。但百夫長選擇了全然不同的模式「純品牌運營+高端代工」。這是一條高風險但高附加價值的道路。「我們沒有自己的工廠,就像Apple不自己造iPhone,但能定義什麼叫創新。」他比喻道。
這種模式下,品牌的核心競爭力不再是成本控制,而是品牌價值塑造、市場意義、文化影響力。從策略聯盟設計團隊到嚴格挑選代工廠,百夫長在每一環節都要求品牌精神的貫徹與落實。他的理念也獲得肯定2017年獲得經濟部優良商人獎、接連多年獲國內外設計與行銷獎項青睞,更有多所大學在碩士論文中以百夫長為研究對象,探討其在成熟產業中如何打造破格創新。
產業啟示:旅行箱也可以有靈魂
陳志彬的成功,不是來自產品規格或硬體創新,而是對於品牌靈魂的執著。他將旅行箱從實用工具,轉化為一種文化行動,讓人們重新思考「旅途與環境的關係」、「消費與意識的連結」。他不只是旅行箱品牌的創辦人,更像是旅行文化的引導者、永續理念的實踐者。主題式旅行箱之父,不是他自封的稱號,而是市場與產業給他的肯定。
下一個箱子的故事,會關於什麼?
在全球永續議題持續升溫的當下,百夫長這種「用商品說理念」的品牌策略,無疑正走在時代尖端。而陳志彬也早已不再滿足於現有成果,他正籌備一系列結合人文、音樂、甚至AI藝術的全新主題旅行箱,試圖讓旅行箱成為下一代人的「行動美術館」。「品牌的價值,不是數字,而是它能在你離開消費場域後,還留在你心裡的那種餘韻。」陳志彬微笑著說。而百夫長的餘韻,正悄悄改寫整個旅行箱產業的語言。(圖/記者陳光蘊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