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首頁/社會時事/從理解到行動!當「無障礙」不再是議題而是生活的日常

從理解到行動!當「無障礙」不再是議題而是生活的日常

(記者陳光蘊/台北報導)「理解,必須經過身體的記憶,才會變成真正的共感。」這句出現在《百分百共樂祭》現場的標語,恰如其分地道出這場盛會的精神內核。11月8日至9日,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迎來了一場與其說是「活動」,不如說是一次「社會練習」由多扶事業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百分百共樂祭—顛覆想像的無障礙生活節》,在兩天間吸引超過三千人次參與。人們走進這個被設計成「人人都能參與」的場域,透過論壇、互動體驗、市集與音樂,重新思考:當我們談「無障礙」,我們其實在談什麼?
20251111162056y8xu

一場從「看見」開始的革命:百分百論壇

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曾言:「城市的目的,不只是讓人活下去,而是讓人活得好。」這句話若換到今日,或許可以延伸成:「社會的價值,不在於便利少數人,而在於包容所有人。」今年的「百分百論壇」正是以此為題眼,開啟三場跨界對話。在〈打開共融視野〉中,「冬瓜行旅」社長郭憲鴻談「死亡是一份禮物」,提醒人們回望生命本身的意義;「行無礙協會」理事長許朝富則以輪椅使用者的身體經驗,指出「理解不是同情,而是願意對話」。

這場對談讓「無障礙」不再只是法規名詞,而成了每個人心靈的鏡面。接著在〈看見照顧的兩端〉中,「好好園區」創辦人紀金山與主持人林書煒共同討論「照顧,是彼此靠近的藝術」。林書煒以照顧母親的經驗,坦言「學會放過自己」才是最深的溫柔;紀金山則指出,照顧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共同成長」。而最後一場〈新時代的健康想像〉,則將目光投向未來。公益大使陳淑麗提倡「把自己顧好」的長壽哲學,紫金堂董事長吳金德以「飲食、運動、心理」三關鍵詮釋「健康老化」的新思維。這不僅是一場對話,更是對老齡社會的一份溫柔答卷。

20251111162143Z7ra

百分百市集:讓「共好」在日常流動

若說論壇是思想的交流,那「百分百市集」則是行動的實踐。今年活動攜手「愛長照」共同舉辦「三明治生活節」,集結近30家友善品牌,從生活設計、美食選物到公益行動,打造一座有溫度的共融市集。現場的「公益轉轉樂」讓民眾在遊戲中支持六大公益夥伴組織,將公益轉化為生活的一部分。那天午後,我看到一位推著嬰兒車的母親與一位輪椅使用者一同參與活動,她在轉盤前微笑,他在一旁幫忙遞禮券。那畫面沒有特別設計,卻是最真實的「共樂」:沒有隔閡,只有同行。

20251111162309Yq70

當身體成為理解的起點:100公分的視角

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說過:「要理解另一個世界,必須先改變自己的位置。」《百分百共樂祭》最具震撼力的展區,正是這種「位置的改變」,一場以「100公分是輪椅視角的高度」為主題的沈浸式體驗。民眾透過模擬輪椅移動與輔具操作,體驗那些被忽略的「高度差」。有人說第一次發現便利商店的門檻竟是如此「高」,也有人在窄巷裡停下輪椅,才明白「自由」這件事有多稀有。當理解進入身體,改變就不再抽象。
 
20251111162225LouF

音樂不設限:讓每一個聲音都被聽見

活動的最後,以一場沒有華麗舞台、卻最動人的音樂展演畫下句點。從輪椅歌手「翅膀男孩」林政緯的重生之歌,到手風琴演奏家廖庭澔與「自閉症小提琴王子」陳冠文的聯演,現場觀眾無不動容。午後由「陽光小雨二重唱」、「小貝殼工作坊」、「蓮子 × 黃丹楓老師」與「企鵝家族」接力登台,這些看似平凡的表演,卻演繹出「人生不設限」的最美詩篇。當「企鵝家族」成員用顫抖的手撥動烏克麗麗弦音時,現場一片靜默,然後是掌聲如浪。那不是憐憫的回應,而是一種共鳴,在那一刻,舞台上與台下沒有界線。
20251111162243NK8W

從活動到日常:共融的未來正在發生

主辦單位多扶事業表示,《百分百共樂祭》不只是年度盛會,而是一場讓「理解發生」的行動練習。從傾聽到體驗、從共感到參與,兩天活動讓人們看見共融社會的樣貌,也讓「無障礙」成為一種日常態度。或許,所謂「百分百共樂」,正是讓每個人都能自在地被看見、被傾聽、被尊重。正如日本作家宮澤賢治在詩中所寫:「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能與所有人並肩前行。」而《百分百共樂祭》所展現的,正是這份「並肩前行」的社會想像,一個不需要特別標註「無障礙」的未來,因為它本來就屬於我們所有人。(圖/多扶事業提供)

精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