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靜音/綜合報導)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今(31)日在福隆水上活動樂園辦理「海洋無障礙服務人員」職能培訓課程的教學演練與實地測驗。27位來自全臺的學員透過海上安全指導、情境模擬及特殊需求服務展演,圓滿完成台灣首批「海洋無障礙服務人員」培訓,為海委會擘劃「親海無礙」新產業奠定專業從業基礎的關鍵一步。
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表示,「海洋有愛、親海無礙」是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著眼我國高齡化、身障者服務及海洋產業布局,就任以來推動的重要政策。國海院研究職能模型並規劃培訓課程,於今年推出全台首創的「海洋無障礙服務人員職能模型」,核心內容涵蓋海洋活動風險管理、入場介紹與安全引導、特殊需求服務規範、海洋活動實務指導,以及教案設計與教學技巧等主題,兼顧專業性與實務性。
國海院表示,首場培訓課程為期三天,27位學員於8月2日至3日完成課堂研習,並於8月31日在福隆進行實地演練,從安全裝備穿戴、海域引導到水域輔助進出,皆展現精準操作與貼心服務,充分驗證職能導向課程的培訓成果。
國海院指出,完訓學員表現優異者將立即投入實戰,於9月27日「臺灣無障礙海洋日」活動登場,與海洋委員會、明怡基金會及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者休閒運動推廣協會(輪椅夢公園聯盟)攜手合作,以全新專業服務身障海域活動者,成為海洋無障礙專業服務尖兵,協助不同年齡、性別及身心狀況的民眾安全、自在地親近大海。
國海院強調,推動海洋無障礙不僅涉及基礎設施改善,更著重服務人員專業的養成與服務精神的傳承,以為身心障礙者提供優質且安全的親近海洋服務。透過職能導向的課程設計,讓海洋休閒成為全民共享的美好經驗。國海院表示,將持續擴大培訓規模,讓「親海無礙」成為藍色國土的新日常,也為高齡社會的新產業建立專業從業尖兵。(圖/國海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