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全台7-ELEVEN血壓站與診所結盟 共築三高防線                嘉市府攜手全聯與王李基金會送物資 關懷弱勢                九九峰動物樂園攜手台灣好行北港溪線 推出遊園送來回車票               

首頁/校園藝文/「拒絕冷漠‧擁抱溫暖」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與心理影響調查發表

「拒絕冷漠‧擁抱溫暖」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與心理影響調查發表

(記者廖銘瑞/高雄報導)高雄「張老師」中心與高雄市莒光獅子會今(6日)共同舉辦「拒絕冷漠‧擁抱溫暖」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與心理影響調查發表會。莒光獅子會長期支持高雄「張老師」辦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校園講座,為了深入瞭解青少年的相關問題,針對56所國小、國中、高中(職)學生進行問卷調查。

20250806182620Zxw0
左起為莒光獅子會專區主席 王金泰、會長 毛健雄、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 涂喜敏、學校學生 薇安、諮商心理師簡茂容、高雄「張老師」總幹事謝璦如。(圖/高雄張老師中心提供)
 
發表會中由高雄「張老師」中心總幹事謝璦如公布調查結果,並邀請2024年獲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持續拓展心理服務與自殺預防,財團法人「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涂喜敏擔任主持人,同時也邀請專家學者簡茂容諮商心理師,以及學校學生薇安參與發表會,分享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使用的心理變化,並由心理師提供專業觀點與建議。
 
高雄「張老師」針對國小、國中、高中(職),共56所學校的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的調查,總共回收7,199份問卷。從調查結果發現:
每4位學生就有1位常在社交媒體尋求被認同調查結果顯示25%的學生常常在社交媒體尋求他人的認同,而且男生(27%)比女生(23%)更期待透過社交媒體尋求被認同。將近6成的學生覺得使用社交媒體讓生活更有趣,並且能從中找到相同興趣的朋友。
 
59%的學生覺得使用社交媒體能讓自己的生活更有趣之外也能從中找到相同興趣的朋友,調查也顯示女生每天花在社群上的時間平均比男生多出約4.1%,除此之外,高中(職)學生(22%)在社群分享生活的頻率是國小學學生(9%)2.5倍,可見社交媒體對學生的吸引力及影響,不容忽視。
 
34%高中(職)生每日花超過 4 小時在社群,黏著度最高但也影響其睡眠及情緒。高中(職)學生每日花超過 4 小時在社群的比例達34%,是國小學生的3 倍。在社群媒體中青少年也會透過社交媒體的更新或觀看網友生活的充實與否產生比較、競爭甚至引發正、負面評價,進而影響自己的心情及自信心。另外,41%高中(職)學生也較容易因長時間使用社群進而影響睡眠及情緒。
 
青少年面對負面留言時,有不同支持期待調查發現23%的學生曾在社交媒體接收到負面的留言,而且男生比女生容易接收到負面留言,當接收到負面留言時,43%的高中(職)學生選擇尋求同儕陪伴與傾聽居多,而34%國小學生卻較希望獲得家長理解與支持。   
  
從上述的調查報告中,發現高雄市的青少年,高中(職)學生每日花超過4小時在社群的比例達34%,青少年長時間使用網路可能導致視力、睡眠不足問題,也容易產生焦慮、不安的情緒,甚至可能影響學業表現和人際關係,需要加以留意。另外,面對負面留言時,高中(職)生較依賴同儕傾訴,而國小生更渴望家長的理解與支持,顯示不同年齡層在面對網路壓力時,所需的支持資源並不相同。因此,高雄「張老師」及莒光獅子會特別藉此發表會來呼籲「拒絕冷漠,擁抱溫暖」,希望在數位社群盛行的時代,手機及網路再方便,也別忘了陪伴與理解身邊的人,讓每個青少年都能被看見、被接住,重新調整生活、擁有健康心理!
 
簡茂容諮商心理師指出,社交媒體已深刻影響青少年的人際關係與自我認同。「有次班上學生在群組吵架,隔天全班一片沉默,彼此卻不說話,這讓我意識到,孩子將網路情緒帶入現實後,反而更無助。」同時也以自身擔任國小導師經驗說明,網路互動改變孩子的社交模式,也讓師長難以掌握學生真實狀況。
 
心理師表示,青春期是自我探索階段,孩子容易被網紅、社群塑造的不實形象影響,在自我期待與自卑之間掙扎。「網路的連結是虛線,非實線。」他提醒,若孩子將重心放在網友,反而更易出現焦慮與控制傾向。曾有國中生陷入「恐怖情人」情境,所幸學校及時介入才避免憾事,顯示情感教育與人際界線的重要性。
 
另外心理師也呼籲家長:「與其急著解決問題,不如靜下心聽孩子說。」他建議從小建立3C使用規範,引導孩子分辨網路資訊真偽,面對性剝削與私密影像外流等風險,也應及早對話、強化防護。
 
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涂喜敏則指出,科技發展也改變孩子尋求協助的方式。「調查顯示,有50%的大學生會先向同儕求助,甚至透過ChatGPT自我安慰。」因此,基金會正在研發模擬互動機器人,協助學生學習情緒應對與正向互動。
 

精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