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靜音/高雄報導)國立高雄大學日前與教育部體育署共同舉辦「跨域新篇×成果共展:學習歷程分享論壇」,邀集政府機關、協辦學校與半導體產業代表及歷屆學員齊聚,展現「選手前進半導體培訓計畫」推動3年來的豐碩成果,見證運動選手從體壇蛻變為科技工程人才的歷程,彰顯高雄大學在跨域人才培育與社會實踐上的深耕努力。
論壇在高雄大學舉行,吸引近百位產官學界代表與會,包括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局長侯尊堯、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高屏澎東分署業務輔導員江蕎琪,以及來自日月光半導體、華泰電子、國巨公司、華東科技等企業的主管與協辦學校代表。計畫協力學校計有12所,包括屏東大學、高雄科技大學、屏東科技大學、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師範大學、臺南大學、臺中教育大學、南華大學、義守大學、文藻外語大學、正修科技大學與大仁科技大學。
高雄大學校長陳啓仁指出,該計畫是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重要行動,貫徹「展望未來、深耕教育、推動人才轉型」理念。他強調,高雄大學協助運動選手在第二職涯曲線上找到著力點,透過系統化課程、導師制度與職涯探索機制,協助其重建自我認同、融入新場域。他並感謝體育署信任與各界支持,讓轉型歷程創造真正價值。
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局長侯尊堯表示,高雄大學擔任該計畫的凝聚平台,結合學校課程設計與產業歷練,幫助選手強化職能、達成學用合一。高雄市持續推動智慧城市與產業升級,希望年輕人在地扎根,並期許選手在企業發光發熱,為國家社會貢獻所長。
日月光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部經理簡振安分享,過去3年見證高雄大學在選手篩選、媒合與培訓上的用心。首梯次選手經兩年培訓後已轉任工程與管理職,第三梯次更有多人直接任用為工程師或儲備幹部。公司樂見計畫延續,也提供社團、健身房與競賽資源,支持體育人才在企業中發展潛能。
屏東大學校長陳永森則指出,體育人具備堅毅特質,即便面對工程數學也能迎難而上,正是其寶貴能力。南部地區正處S廊帶發展契機,屏東與高雄聯手,為產業升級與人才聚集注入動能,期盼選手逐步邁向半導體國際舞台。
根據統計,計畫推動至今已協助68位選手成功轉型進入半導體產業,辦理超過60場職涯說明會、觸及逾28,000人次線上關注,並整合產業導師與校內支持系統,提供120小時以上職前基礎訓練、1,944小時進階職能訓練與48場導師關懷,實踐技術與心理雙軌並進的支持機制。
論壇特別安排「跨域交流座談」,由高雄大學產學育成中心營運長劉建成主持,邀請研發處研發長吳松茂、簡振安部經理與3位學員代表──張丞儀(高雄大學)、李培榕(南華大學)、張家昊(屏東大學)參與對談,聚焦「熱身起跑」、「中場拚搏」、「終點達成」3個階段,分享轉型歷程、企業觀察與學校支持成果,現場互動熱烈。
學員代表提到,少子化與教練職缺有限使得轉職成為必要選擇,期盼透過穩定工作開拓更多可能。企業觀察指出,運動選手擁有高度抗壓性與團隊精神,經訓練後能銜接工程與管理職,為企業長期人才來源。學界則強調,高等教育應創造進入產業的多元管道,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協助每位選手找到自己的未來。
論壇現場也展示學員成果與轉型紀錄影片,並安排與會者合影留念,營造專業溫馨氛圍。高雄大學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跨域創新、產業鏈結、在地實踐、國際接軌」策略,深化社會責任與職涯支持,協助更多運動員在人生轉場中發光發熱。(圖/高雄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