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承恩/雲林報導)雲林復育螢火蟲再邁一大步!縣府今年新增「大湖底賞螢示範區」,導入原生水源、重建濕地結構,專為黑翅螢等水生螢火蟲打造棲息樂園。雲林縣府今(23)日宣布新據點啟用,並攜手嘉義大學何坤益教授團隊共同深化棲地經營,結合環境教育與野溪生態,為地方點亮永續之光。
雲林縣政府近年推動螢火蟲棲地復育,已於華山、樟湖、草嶺等地建立多處自然觀察場域,復育黃緣螢、大端黑螢、臺灣窗螢等原生物種。今年新增設於華山大湖底的賞螢示範區,位處野溪旁、自然水源充沛,具備理想復育條件。工程設計導入高程落差引水、保留原有小漥地形並鋪設不透水層,形成人工淺濕地,提供螢火蟲幼蟲及獵物蝸牛、蛞蝓穩定的生存環境。
農業處表示,棲地復育關鍵不只是水,更關乎光、溫、植被與微生態的平衡。此次計畫配套遮光設施及樹林屏障,有效降低光害干擾繁殖行為,並以「三層植被」配置建構生物網絡:喬木層提供蔭涼濕度,灌木層利於獵物躲藏,草本層則為成蟲停棲覓食之所,全區提升生物多樣性,打造兼具復育與教育的生態教室。
為確保復育成效,縣府延續與嘉義大學何坤益教授團隊合作,進行學生實地調查與操作訓練,包括棲地調查、繁殖撫育與環境維護,深化學術與實務融合,培養在地生態守護者。縣府並預告將持續邀請學校進入場域體驗,推動環境教育課程,讓下一代認識腳下的土地、眼前的光。
園區同時種植180株原生植物,包括茄苳、黃荊、青剛栗、厚葉石斑木、臺灣海桐、楓香等,營造豐富層次與穩定的微棲地結構,讓螢火蟲族群得以穩定繁衍。更重要的是,這座示範區並非單一工程,而是地方永續策略的一環,象徵「從一隻螢火蟲出發」,連動水資源、生物多樣性與教育推廣的完整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