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鍾盛增/苗栗報導)76歲的黃姓老翁因長期氣喘及走路很喘而就醫,檢查發現雙側的肺動脈竟有大量的血栓,必須立刻接受治療;另一位32歲的劉小姐則因躺在床上會喘,且呼吸變得困難而到急診就醫,同樣在肺動脈發現血栓,導致肺栓塞。大千綜合醫院心臟外科主任李俊毅提醒,肺動脈栓塞是一種威脅生命的急性疾病,造成的影響從咳嗽、呼吸喘到猝死都有可能發生!
所謂的肺動脈栓塞是血栓阻塞肺動脈或其分支,造成肺循環血流受阻,進而導致呼吸及循環功能障礙。依照阻塞的位置、血塊大小以及血流受阻的範圍,會發生不同的症狀,包含:突發性呼吸困難、胸痛、咳嗽、咳血、心悸、昏厥、低血壓、休克、下肢疼痛腫脹等。輕症或無症狀的病人多數很難及時被發現,而嚴重型的病人則可能快速發展為休克、甚至死亡,因此肺動脈栓塞又被稱為「沉默的殺手」,即使在健康的人身上也可能會突然發生。
李俊毅主任表示,肺動脈栓塞多數是因下肢深部靜脈血栓脫落,順著血流通過右邊的心臟,再進入肺循環而形成。因此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長時間不動(如:長途飛行、住院臥床)、手術(尤其是骨科、腫瘤外科、婦產科手術)、惡性腫瘤、肥胖、抽菸、口服避孕藥或荷爾蒙治療、有靜脈栓塞病史、懷孕及產後、高齡、遺傳性血栓傾向等。
治療方式可分為抗凝血藥物治療、血栓溶解藥物治療、外科治療。此次案例中的76歲病人,因為屬於慢性血栓,無法以藥物治療,所以採用自費微創智慧血栓清除系統,以抽吸的方式直接移除陳舊已久的血塊。病人治療前血氧已降到80%,遠低於正常人的95-100%,當雙側血栓移除完成時,病人血氧立即恢復正常,走路距離長也不覺得喘。另一位32歲的病人,是因小腿骨折手術後行動不便,就長時間躺臥在沙發上,先是手術的腳發生腫痛,然後就開始出現呼吸喘的症狀。
由於血栓形成的時間小於2週,加上骨科手術部位穩定,因此先放置下腔靜脈濾網,避免下肢靜脈血栓再跑到肺部,再使用自費超音波震盪溶栓導管搭配血栓溶解藥物治療。病人2天後移除導管,透過肺動脈造影檢查,確認血栓已完全溶解,肺部血流流動正常,並於隔天出院返家。
李俊毅主任提醒,多數的肺動脈栓塞是可以預防的,例如:手術前及住院期間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需要使用抗凝藥物預防靜脈血栓、手術後應早點下床活動避免長期臥床、穿著壓力襪或使用間歇性氣壓裝置促進下肢血流回流、調整生活習慣、戒菸、控制體重及慢性疾病等,都能幫助民眾遠離肺動脈栓塞的威脅。(圖/大千綜合醫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