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新聞

首頁/醫衛健康/隱形殺手脂肪肝!恐導致肝癌與心血管疾病

隱形殺手脂肪肝!恐導致肝癌與心血管疾病

(記者鍾盛增/苗栗報導)根據2024年全國大規模腹部超音波檢查結果顯示,高達53.3%的受檢者檢查出不同程度的脂肪肝。為恭醫院腸胃肝膽科主任陳全福醫師指出,「脂肪不僅是肝臟堆積油脂這麼簡單,它背後往往與肥胖、糖尿病等代謝異常息息相關,更有可能進一步導致肝硬化、肝癌,甚至心血管疾病。」

20250721093847YThN

 
為恭醫院配合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辦理「今年超了沒?」全民腹超總動員活動,3小時完成216人腹部超音波檢查,檢查有異常發現者達158人(73%)。其中1位高度懷疑肝癌,另有25人為良性肝腫瘤(血管瘤4人、肝囊腫21),有20人為肝實質病變,值得注意的是高達107位(49.54%)受檢民眾有脂肪肝。膽息肉有6人,其他腹部腫瘤(胰、脾、腎臟等)3人,肝內鈣化點、膽結石、胰//腎囊腫與腎結石等其他問題有70人。

20250721093856ZjWk

 
從每年腹部超音波檢查來看,幾乎半數以上民眾有脂肪肝,為恭醫院陳全福醫師進一步說明,脂肪肝可分為酒精性與非酒精性脂肪肝;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又與代謝症候群密不可分。這類患者多數合併肥胖、糖尿病或高血脂,導致肝臟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形成「代謝性脂肪肝病」,若未妥善控制,將進一步演變為「代謝性脂肪肝炎」,肝臟細胞長時間發炎,易演變成為肝纖維化、肝硬化與肝癌風險,重度脂肪肝患者歷經1020年,將有1%的機會演變成肝癌。

 

全福醫師補充說明,許多人以為BC型肝炎是肝癌主要原因,但隨著台灣在抗病毒藥物上的成果,BC型肝炎患者數已大幅減少,但肝癌發生率卻未明顯下降。研究發現,80%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不等程度的脂肪肝,肝臟細胞內因為儲存太多的脂肪,導致肝細胞受損,進而產生纖維化,這是導致肝癌的高風險因素之一,卻經常被大眾所忽略。

 

針對脂肪肝的治療方式,陳全福醫師強調,「中早期脂肪肝是可以逆轉的,而控制體重則是最有效的關鍵策略。」他說明,研究與臨床經驗皆顯示,當體重減輕5%,即可有效降低肝臟內的脂肪堆積,若體重下降幅度達到7%10%,對於脂肪肝所引發的發炎現象也有明顯改善作用。而當體重減輕超過10%,甚至有機會讓肝臟纖維化的情況出現逆轉,使肝功能恢復更健康的狀態。

 
除了生活型態的改變之外,國際間在藥物治療方面也出現新進展,2024年,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首款針對MASH的口服藥物「RezdiffraResmetirom)」,該藥原為治療甲狀腺疾病所使用,後經研究發現對改善脂肪肝有顯著效果。不過,陳醫師提醒,這款藥物目前尚未在台灣上市,且在使用上可能出現噁心、腹瀉等副作用。若病患肝功能已進入失償,則不建議使用。此外,若與降血脂藥物(如Statin類)併用,也需特別留意藥物交互作用,使用前務必經專業醫師評估。

 
脂肪肝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極容易被忽視,但一旦進展為慢性肝炎或肝癌,後果將十分嚴重。陳全福醫師提醒:「脂肪肝是一種沉默的疾病,卻有很高的機率演變成肝癌與心血管疾病。民眾應提高警覺,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並透過運動與飲食控制體重,從日常生活中落實保肝行動。」(圖/為恭醫院提供)

精選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