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光蘊/台北報導)在全球經濟風險急遽升高、地緣政治對產業布局帶來深遠變化之際,中華民國全國商業總會於今(10)日召開「第十二屆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不僅是一場會員凝聚士氣的年度盛會,更成為全台產業對政府喊話、凝聚改革共識的高強度場域。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在開場即點出,美國關稅政策與新台幣升值雙重夾擊中小企業,削弱出口競爭力,台灣營商環境正面臨「不進則退」的警訊。

從數字看風險:貿易戰餘波未息,全球高關稅時代來臨
儘管美國關稅名單目前尚未將台灣納入,但日韓商品面臨25%、東南亞最高達40%、巴西甚至達50%的稅率壓力,顯示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步進入高關稅保護主義階段。這場貿易秩序重構戰,對仰賴出口導向的台灣來說,不啻於地震前的前震警訊。許舒博直言:「企業面臨的是成本劇烈波動與市場不確定性雙殺,這對中小企業的打擊尤為沉重。」儘管台灣對中出口佔比高達32%,但受限於政治風險與兩岸關係多變,依賴單一市場已非長遠之計。商總強調「多元市場開拓與全球經貿組織參與」是產業生存的解方。
多元佈局進行式:從東北亞到沖繩,商總跨境拓銷三管齊下
商總近年主導多項經貿交流與平台建構,逐步展現由業界主導、政策補位的實戰模式:
•與澳洲維多利亞省對接綠能產業•赴日韓帶隊舉辦175場媒合會•在福岡縣豐前市設立「台商服務中心」•推動沖繩設點合作,由當地政府提供設廠協助。這不僅是單純拓銷商品,更著眼於建立當地服務網絡、前線據點與長期供應鏈整合布局。從福岡到沖繩的跨區域節點設立,正逐步構築出「台商國際分艙管理」的基礎。
「業必歸會」進入法制化倒數,商業組織功能性再定義
本次大會另一個焦點,是商總持續推動已久的《商業團體法》修法案—「業必歸會」。由立委鄭天財提案,已送交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排案審議。此修法核心目標,在於建立「行業者依法必須加入該行業公會」制度。許理事長指出,落實「業必歸會」是強化商業組織「經濟性與社會性功能」的起點,也將有助於提升團體治理能力、凝聚產業話語權。內政部合團司林振祿司長回應強調,目前《商業團體法》已有相關規範,會依法推動執行,「讓制度落地」將是下一階段的關鍵挑戰。
缺工不是3K問題,是國家級風險管理問題
值得關注的是,缺工議題已全面外溢至中階技術職與長照、醫療領域,不再只是傳統認知中的3K產業困境。許舒博強調,缺工壓力正影響住宿、運輸、物流、廢棄物處理等多個民生關鍵產業。商總率旅館、汽運、清廢等業者拜會勞動部,並全程參與近期政府主辦的產業座談會。不過,解方仍需更高層級的跨部會協調機制,而不只是由勞動部單線應對。他進一步呼籲經濟部應主動承擔部分產業用工規劃責任,並結合教育部與移民政策,系統性檢討台灣勞動供給結構與移工政策彈性。
經濟成長要有「藍天綠地白雲」:產業界不要拚政治,只想拚經濟
許理事長以本次大會主視覺「藍天、綠地與白雲」寓意產業界的共同心聲:「台灣需要的是穩定而和諧的營商環境,而不是政爭下的產業漂流」。名譽理事長王金平也語重心長指出,熱錢干擾、政治紛擾、出口管制名單突襲等「看不見的風險」正層層加壓企業,期盼朝野與政府正視中小企業面臨的生存困局。而經濟部、立法院與在野黨代表亦都在會中表達願意成為產業堅實後盾,反映出產業與政治間的某種共識輪廓正悄悄浮現。
下一步,是整合政策與市場的雙軌戰略
在台灣邁向後疫經濟新局之際,商總這場會員代表大會既是一場政策建言的平台,也是企業界面對風暴前線的總動員。以許舒博為首的商總團隊,正以務實、具體的行動方案,搭建一條產業自主布局與政策同步共進的協作通道。台灣不缺創新,也不缺勇氣。下一步,我們需要的,是政、商、社會三方真正共識與協力機制。唯有如此,台灣產業才能在藍天下自由呼吸,在綠地上生根茁壯,在白雲間開拓新天際。(圖/記者陳光蘊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