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昌毅/雲林報導)雲林地區的血液腫瘤治療再向前邁進一步。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近年積極建置自體骨髓移植醫療量能,歷經兩年多籌備,院內自體骨髓移植作業已正式上軌道,近期已有多位病人在院內順利完成治療並穩定追蹤,展現醫學中心水準的血液腫瘤照護,為雲嘉地區病人帶來更可近、更完整的照護選擇。
院方於5月27日舉辦記者會,邀請曾接受移植的三位病人及家屬出席,與醫療團隊一同切下象徵「重生與希望」的蛋糕,病人及家屬特別感謝團隊在治療過程中的專業與陪伴,現場氣氛溫馨感人。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馬惠明院長特別感謝血液科周文堅主任與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蔡承宏理事過去兩年的指導,並感謝臺大醫院體系長期以來的指導與支援,讓雲林分院能在紮實的技術協助與培訓基礎下,穩健發展出符合國際標準的骨髓移植照護流程。
提升在地醫療可近性 減少病患奔波壓力
骨髓移植室尤達權主任表示,惡性淋巴腫瘤主要包括「淋巴癌」及「漿細胞瘤」,每年全台新增病例超過4,000人,約為白血病的3至4倍,是最常見的惡性血液疾病。在雲林縣,2022年新診斷的「淋巴癌」患者有101人,「漿細胞瘤」則有24人。
目前「淋巴癌」與「漿細胞瘤」的第一線治療以標靶藥物合併化學治療為主。為追求最佳治療效果,部分患者尚需接受自體骨髓移植。根據癌症登記資料推估,雲林縣每年約有20位病患有骨髓移植需求。然而過去雲林縣並無可進行骨髓移植的醫療院所,患者須轉診至外縣市治療,即面臨交通、時間與經濟的多重負擔。
團隊歷時兩年整備 穩健建立照護體系
內科部主任林亮宇表示,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在前院長黃瑞仁教授與馬惠明院長的大力支持下,自2022年起,啟動自體骨髓移植醫療整備計畫,包含無菌空間改造、檢驗與儀器設備建置,並安排醫療團隊赴臺大總院與臺大癌醫中心受訓學習,逐步建立一套完善且安全的移植流程。至2025年4月止,已有3位病患順利在本院完成移植,其中1位為淋巴癌患者,2位為漿細胞瘤患者,目前皆持續於門診穩定追蹤中。
病患現身感謝 共慶重生喜悅
記者會中邀請曾接受移植的三位病人與家屬到場,他們感性分享療程過程中的辛苦與堅持,也表達對醫療團隊深切感謝,讓他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完成關鍵治療,減輕奔波壓力與心理負擔。
馬惠明院長表示,過去被視為「醫療沙漠」的雲林縣,如今終於有具備執行骨髓移植能力的醫療機構,這不僅是臺大醫院深耕雲林的重大成果,更為鄉親帶來便利與希望。未來需要自體骨髓移植的患者,將無需再遠赴外縣市就醫,省去勞累奔波,也能更安心接受治療。新技術的導入也為醫療團隊創造學習與成長的機會,對於人才的培育與留任有莫大助益。臺大醫院雲林分院將朝向挑戰更高技術門檻的異體骨髓移植邁進,期望造福更多血液疾病患者,為病人帶來更多希望與支持,持續提升本地醫療照護的深度與廣度。(圖記者陳昌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