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靜音/綜合報導)海洋委員會國家海洋研究院今(25)日在基隆文化中心舉辦新書發表會,介紹兩本聚焦臺灣漁村與海岸聚落的重要著作:《漁海共生:東北角至北海岸的漁村地名與日常》與《海岸聚落發展與研究:邊界之間.跨域交響》。此次發表會吸引眾多學界、地方人士及關注海洋議題的民眾出席,現場參與踴躍,貴賓雲集。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表示,希望讀者能透過這兩本書的文字走進漁村,去聽見那裡的聲音,感受那裡的風景。
國海院指出,《漁海共生:東北角至北海岸的漁村地名與日常》由東吳大學副教授鄭螢憶與國海院助理研究員李侑儒主編,內容橫跨石門老梅至南方澳,透過長期田野調查與口述歷史探訪,描繪牽罟、撿拾鰻苗等具代表性的漁村日常,展現居民與自然共生的智慧與情感。該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實地踏查漁村在地的海岸地名,並梳理歷史發展脈絡,細膩描寫地域內的礁石或海域稱呼、主要漁獲與漁業技術、在地信仰、飲食文化、觀光旅遊,以及流傳至今的諺語,內容豐富有趣,希望讓國人更深刻了解北海岸和東北角獨特的海洋文化。
國海院表示,《海岸聚落發展與研究:邊界之間.跨域交響》由國海院副研究員張桂肇主編,集結跨領域學者與實務者,從治理、行動與文化三個面向出發,深入探討海岸聚落在面對氣候變遷、產業轉型與人口流動等挑戰下的應變策略與轉型可能,並透過具體案例呈現地方創新的多元樣貌。書中嘗試連結學術研究與實務行動,除提供政策與行動建議,也希望成為研究者、決策者與在地社群之間的知識橋樑,啟發社會對於海洋與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與實踐。
國海院院長陳璋玲說,這兩本書不只是知識的整理,更讓大家重新看見臺灣與海洋的關係。合辦單位基隆市文化觀光局副局長鄭鼎青表示肯定,相信這兩本新書能夠引發各界更多迴響,為推動基隆北海岸的社區發展、觀光旅遊和文化深耕帶來實質效益。
國海院期盼透過這次出版計畫,推動海洋文化調研成果的普及與深化,促進各界對海岸聚落發展的理解與參與,讓更多臺灣海洋的故事持續傳承給下一代。(圖/國海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