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銘瑞/高雄報導)近年保健意識抬頭,市面上營養補充食品五花八門,從維他命、礦物質到草本萃取物皆有。然而,這些產品與藥物治療的界線常被模糊,甚至導致民眾誤用。為釐清觀念,藥理學碩士何文勝與臨床藥師陳子翔,深入剖析「營養補充食品與藥物治療的不同」。
何文勝(左)大仁科大製藥研究所碩士、大展健康事業集團市場研發部執行長。陳子翔(右)專業藥師、臻翔生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圖/記者廖銘瑞翻攝)
何文勝指出,營養補充食品的目的是補足營養素、維持健康或改善生理機能,並不具備直接治療疾病的功效。「許多人誤認保健食品能治病,甚至擅自停藥,這是非常危險的行為。」他強調,保健食品屬於食品等級,不需經過如藥物般嚴謹的臨床試驗與核准流程,功效多建基於初步研究或個案經驗,不具通用性。
陳子翔藥師則從臨床經驗指出,藥物需經過動物實驗、人類臨床試驗等層層把關,才得以上市。「藥品用途明確,劑量設計需考慮年齡、體重、肝腎功能等條件,具科學依據與個別化設計;反觀保健食品,常見誇大宣傳與錯誤使用。」
兩位專家皆表示,實務中常見患者誤將魚油、銀杏、紅麴等視為高血脂或高血壓的替代療法。何文勝提醒,這些補充品可能與藥物交互作用,增加出血風險或造成肝腎負擔,使用前務必諮詢醫療專業。
談及如何正確使用營養補充品,陳子翔建議,以均衡飲食為主,補充為輔。若無明確營養缺乏,健康成年人未必需額外攝取。他也提醒避免盲目跟風,購買來路不明產品更是不可取。
兩位專家呼籲,健康管理應以科學為基礎,不論藥物或營養補充品,都應在醫療專業人員建議下使用。唯有建立正確健康觀念,才能真正保健、防病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