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于瑾榕 / 綜合報導) 面對北台中地區長期發展失衡、少子化加劇與青年人口外流等挑戰,台中市議員施志昌今(14)日在市議會質詢中指出,大甲、大安、外埔三區的發展需要突破傳統都市計畫思維,應透過「公設通盤檢討」與「鄉村區整體規劃」,結合「地方創生」理念,為地方打造具前瞻性的新型態區域發展藍圖。
施志昌指出,目前大甲、大安與外埔存在多筆長年未開闢或使用效益低落的公設用地,成為社區管理與都市景觀的負擔。他強調,台中市政府針對公設用地的通盤檢討,不應僅止於圖面調整或解編作業,而應導入「創生導向」的三大原則:一是與在地產業對接,如結合特色農產,規劃農產展售中心、加工示範基地等設施;二是依人口結構調整公設功能,增設高齡友善設施、共食中心及社福空間,強化社區照顧網絡;三是整合文化資源,以大甲媽祖信仰文化、海洋資源為核心,打造文化創生廊帶,提升區域文化能量。
施志昌進一步表示,「公設通檢」與「鄉村區整體規劃」應視為地方創生的平台,而非單純的土地作業。他援引日本兩個具啟發性的案例,包括宮城縣名取市設置防災公園與共餐中心,打造永續生活社區;以及福井縣鯖江市透過工業區重劃,引進設計工作室與創業空間,成功吸引年輕人返鄉,這些案例顯示,土地重劃若能與創生模式相結合,才能真正帶動地方轉型。
為此,施志昌提出三點具體建議,並呼籲市府儘速研議可行性並訂定時程:
一、試辦「創生型農業聚落重劃區」:導入青年農創基地、農產加工與共生社區模式,請問目前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是否已納入此構想?
二、啟動「創生導向公設通盤檢討計畫」:系統性盤點公設用地活化潛力,建立使用績效評估機制。
三、導入參與式規劃:邀集青農、文創業者與社區組織參與規劃設計,讓土地政策從民間需求出發,創造地方共識。
施志昌強調,「我們期待的不只是重劃幾筆土地,而是透過這個過程打造出台中地方創生的新模式。」他呼籲市府各局處以整合性視角主導推動相關計畫,讓大甲、大安與外埔成為台中市「用土地翻轉未來」的創生實驗區。(圖 / 記者于瑾榕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