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銘瑞/屏東報導)為促進不同族群文化理解,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歷時二年委託拍攝完成紀錄片《落泥時》,於今(3)日在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舉辦映後座談會,邀請參與民眾齊聚一堂,探討客庄新住民女性的生命故事。
客發中心出品紀錄片「落泥時」南北園區映後座談,致贈感謝狀,感謝參與拍攝的客庄新住民及相關人員的協助。(圖/客發中心提供)
紀錄片取名為《落泥時》(四縣腔:logˋnaiˇsiiˇ),其意義是新住民姊妹如同種子發芽般,韌性的破土而出,如同花朵般盛開,由內而外的散發自信。片中紀錄新住民姊妹以樂觀進取,適應客庄生活的故事,讓人倍覺感動,也期望社會大眾對新住民有新的理解與關懷;片中也報導新住民二代,從他們的視野探討臺灣社會中對於多元文化的省思。
放映會由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客家委員會委員劉仕彩、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洪馨蘭、花蓮縣牛犁社區交流協會游雅帆執行秘書、高雄市小鄉社造志業聯盟賴梅屏女士及本次紀錄片主角來自印尼加里曼丹楊雪霞女士、來自泰國的汪玉玲女士、來自於印尼中爪哇林娣蒂女士及家人共同出席。
客發中心近年關注多元文化的議題,以口述訪談、影像紀錄等,呈現多元觀點的客家社會的性別議題。自110年已完成姑婆入祀宗祠的紀錄片《廳下火》,也啟動全臺灣客庄新丁、新枝祭儀研究調查計畫,為此客發中心也出版以姑婆牌、新枝為主題的《阿婆的時光寶盒》兒童繪本,讓各界看到客家文化裡的多元與豐富,期盼為社會的文化平權與多元尊重,盡一份心力。在這過程中客發中心特別感謝協助拍攝的報導人及專家學者們,不吝提供建議與想法,才得以完成。
客發中心何主任表示,紀錄片《落泥時》以博物館促進多元文化的角度,從花蓮鳳林、新竹關西、高雄美濃三地客庄新住民,以及新住民二代生命故事。除了詳實記錄客庄新住民的女力展現之外,以姊妹在日常農務生活、教育工作職場等公共領域背景,鋪陳出新住民多方社會參與所散發出的自信,如同臺灣日常一樣的努力生活,期許讓社會大眾更進一步認識客庄不同族群聲影;更希望以影像紀錄作為博物館探究、紀錄社會變遷的方式,透過具當代議題的探討,著重於客庄新住民文化適應或社會參與、多元文化等議題,推廣臺灣多元文化教育的媒材,藉以落實博物館記錄客庄、推動多元文化的社會責任。
此部紀錄片預計結合518國際博物館日在5月17日(六)於臺灣客家文化館放映,歡迎大家對此議題有興趣者踴躍報名參加。詳情請上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官網或臺灣客家文化館臉書查詢。